十大正规杠杆平台排行
正规杠杆平台排行

布局未来产业 打造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新引擎

文 曹驰

未来产业是指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产业。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认为,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向,也是应对布局大国竞争、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全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效果初步显现,颠覆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催生出新的产业群,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掀起新高潮,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领域的大国竞争全面升级。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无人驾驶汽车、石墨烯、量子计算、区块链等一批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相继开启产业化进程,不仅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成为保障国家未来产业技术安全的先手棋。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各国争相调整、适应,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第一次出现“未来产业”概念。受此推动,我国各地加紧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报告》表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未来产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快。得益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生产消费等环节快速积累的海量数据资源,产业部门和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成熟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环境,我国在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商业模式创新、核心价值方面实现全方位发力。目前,我国发展的未来产业涉及人工智能、6G、区块链、量子信息、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诸多领域。人工智能、物联网、高端机器人等已成为各地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而区块链、元宇宙、量子科技、仿真类脑科学也成为培育目标。此外,以非同质化通证(NFT)、互动娱乐、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也蓬勃兴起。

《报告》认为,当前未来产业仍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底层技术还是应用场景,与未来的成熟形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也意味着相关产业可拓展的空间巨大。因此,对于我国而言,想要占领未来产业全球市场制高点,获得弯道超车机会,就必须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提前加码布局相应赛道。

就我国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方向而言,《报告》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众多,在布局过程中,应结合我国自身优势,对标全球产业创新前沿,着力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带动实体经济能力强的行业方向,主动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综合来看,人工智能、高端机器人、量子计算、元宇宙等产业,有望成为引导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分别代表了“未来智能”“未来生产”“未来算力”和“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可选择其中潜力较大的赛道,作为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方向。

《报告》建议,要充分发挥不同政策工具作用。未来产业能使用的政策工具包括供给侧改进工具和需求侧改进工具两大类。其中,提供研发补贴、开展技术培训、培育企业家精神、发展科技服务业、鼓励研发合作等手段侧重于供给侧改进,鼓励民间创新投入、商业化前的政府采购等手段侧重于需求侧改进,而设立创新奖项、推进技术标准化、保护知识产权、开展技术预测等既有利于供给侧改进也有利于需求侧改进。在这些政策工具中,供给侧工具主要功能在于提高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需求侧工具主要功能在于提高研发投入与扩大创新需求,而同时具备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政策工具主要功能在于增强创新要素之间的互补性,并扩大创新需求。通过发挥这些不同政策工具的功能,有关部门可以从各个角度解决未来产业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加速未来产业培育。

同时,要集中资源突破未来产业核心技术。加快制定未来产业五年发展专项规划,聚焦人工智能、高端机器人、元宇宙、量子信息等重 点方向,瞄准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整合细分领域优势资源,着力提升未来产业的使用体验和质量稳定性。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搭建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提高产品的场景适用性,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瓶颈,增强自主产品供给能力。引导数字企业、金融企业、电商企业、零部件企业、主机(装备)企业、系统集成商等多方力量联合攻关,“一条龙”推进未来产业研发应用,建立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业链配套发展。重点加快新型数字设备技术攻关与研发,丰富新型数字内容供给,加强新型交互方式推广应用,打造线上与线下融合、虚拟与真实交互的泛在化的万物显示体验方式。面向市场需求,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元宇宙、量子计算、高端人形机器人设备,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功能和形态向多样化拓展,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此外,要实施互惠共享的未来产业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对于未来产业,应坚决舍弃“闭门造车”式的封闭式创新,坚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开放式创新。聚焦生命健康、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人类共性问题,同全球顶尖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未来产业共性科学技术破解,加深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整合国际创新资源,积极拓展国际研发资源边界,加大高端科创人才引进力度,与国外顶级研发团队联合开展研发攻关。加强与世界创新强国、有关国际组织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国际协调,多渠道宣传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进展和成果,营造良好的未来产业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加快国内创业园区、创客空间等未来产业“双创平台”对外开放,吸引海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加入 “双创活动”,不断提高“双创”的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塑造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中国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最后,要建设赋能未来产业的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加大5G基站、千兆固网、数据中心、国家实验室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运营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实体部门智能软硬件水平,自上而下进一步凝聚加快数字转型的共识,为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完善的硬件设备与社会氛围。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扩大创新要素供给,打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数字端口,推进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的开放共享,统筹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进程,强化各领域数据协同,为实体部门科技创新提供数据支撑。探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技术标准和市场规范,引领相关领域国际规则制定,从而在未来产业的大国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